立足技术特点推动成果产业化
时间: 2025-10-31 20:35:37 | 作者: 厢式压滤机系列
时间: 2025-10-31 20:35:37 | 作者: 厢式压滤机系列
编者按:技术转移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从本期起,《科学时报区域周刊》将与北京技术市场管理办公室共同设立《技术转移专家论坛》栏目,邀请相关专家总结技术转移成功经验、分析有一定的问题、研究探讨转移模式,以促进技术转移工作,推动科技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记者:中科院计算所在技术转移方面经过多年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计算所特色的技术转移模式。请简要介绍一下这些模式的特点和运作方式。
隋雪青:中科院计算所经过多年摸索,逐渐完备有利于技术转移的价值链条和网络结构,根据技术、人才、市场的详细情况,有明确的目的性地选择比较适合计算所技术特点的技术转移方式,已形成技术辐射、专利许可、企业孵化3种基本模式。
首先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合作,以带动当地企业技术发展、提升区域产业体系为主要形式的技术辐射模式。2003年至今,我们陆续在苏州、上海、肇庆、宁波、东莞、台州、秦皇岛建立了7个计算所分部。作为院地企合作的代表,计算所的分部模式得到了国家领导、院领导、地方政府和当地企业的充分肯定和支持。
还有以专利许可作为主要技术转移形式的模式。近年来,计算所有以技术入股形式的专利38项、金额7749万元,占技术入股总额的52.38%,技术许可收入(合同额)已达3200万元。
企业孵化(NPO)模式是指计算所以专有技术入股,吸引社会资本成立新公司的方式来进行技术转移。这种模式主要以社会方为主进行企业孵化,计算所提供技术成果以及后续的技术上的支持。这是计算所最早尝试的转移模式,也是技术转移最直接的方式。龙芯、凤芯、AVS、网格、网络计算机等许多项目都采用了这种模式。
记者:这些模式是如何凝练的,是先有调研,还是在探索过程中逐渐总结出的?
隋雪青:这些模式都是经过不断探索,在实践中慢慢凝练出来的。比如说分部模式,我们从2001年就开始尝试在苏州建立第一个分部,从2001年到2002年,我们和地方政府、当地有关部门总共花了一年时间进行调研,对研究所与地方合作的模式进行研究。直到今天,我们也仍在继续探索分部这种模式。或许今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分部模式也还会有所变化,这将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探索过程。
再比如现在计算所比较强调的专利许可模式。实际上我们最早做的是技术拆分,尔后发现进行技术拆分会形成专利战略,这促进了计算所专利战略的形成,再后来,我们才又进一步发现专利许可的模式比较合适。
NPO模式的形成是由于科学院原则上不允许研究所完全控股,而控股方则会更多地关注资本层面,这会形成人和技术脱离的不合理局面。所以我们先是自己孵化技术来证明技术,再进行市场验证,由此能够让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逐渐进入,计算所再逐步从中淡出,实现技术转移的目的。
记者:相信推动技术转移工作应该得到了计算所全所员工的认同,那么计算所领导在讨论技术转移时,是如何在认识上取得一致的?
隋雪青:这首先跟计算所所长李国杰院士很有关系,李所长是“863”计划专家组的副组长。当时“863”项目就特别强调产学研一体,其后他做智能中心、曙光公司,都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成果。
作为一名战略科学家,李所长又很有热情。他把办曙光公司的经验带到了计算所,并拿这些经验与其他所领导交流。在计算所的规划会、总结会等各种场合,李所长都很强调产业化工作。所以计算所的领导也一直都很看重技术转移工作。比如我从做所长助理开始,直到现在,一直都在负责计算所的产业化工作。
在计算所,技术转移工作不是副业。作为一个国立研究所,计算所的大部分经费来自于国家财政,它本身就担负着技术转移和产业化的责任,必定要对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所贡献。
记者:对于科研人员来说,计算所怎么样引导科研人员使科研目标尽量与市场对接?
隋雪青:目前,国家对科技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的要求慢慢的升高,研究人员对技术转移的认识也慢慢变得深刻。从研究室来说,专利许可、NPO模式等或许更符合研究室的发展状况,在专利许可的模式下,研究人员还能够继续作研究;分部虽然侧重产业化,但分部还是计算所的一个有机部分。NPO模式也一样,等技术孵化期过后,研究人员还能够继续回到所里做研究工作。
计算所的龙芯芯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1年我们开始做龙芯,2002年我们就成立了神州龙芯公司,后来又成立苏州分部,建立了产业基地,计算所内部还设立了一个技术服务中心,这些机构都在帮助推广龙芯。我们从市场上收集各种反馈信息以帮助改进各项指标,依据市场的情况,我们做出了龙芯2E、龙芯2F、龙芯2G甚至基于龙芯IP的SOC的芯片等成果,一步步地使产品越来越贴近市场。
记者:目前计算所的技术转移工作应该说已经走上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在其逐步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所还要解决什么问题?
隋雪青:下一步,计算所还应加强与各个分部的紧密程度,更好地使分部既能满足地方发展的需要,又能很好地与计算所保持密切的关系,包括人员、资产等每个方面,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要解决的难点问题。
计算所目前有一些技术,如音视频编解码技术、通信无线移动技术等,已确定进入了国家标准,并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家都希望能进一步地发挥计算所的一些核心专利的作用,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NPO模式已经做了两年时间,但只是做了一些样板,我们期待更多的科研实体能逐渐接受这种模式,把它作为技术孵化的主要渠道。并且在NPO模式中,研究人员在做了一段时间的产业化后可能又有好的想法,想回研究所作研究。这还需要适当机制的建立。
此外,我们也希望能有一些技术直接对产业升级、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产生更好的推动作用。这要求我们从研发技术、技术转移、市场调查与研究等方面下工夫。
记者:计算所的许多技术转移模式都是独家的,那么这些模式的可复制性如何,能否为其他研究所借鉴?
隋雪青:计算所的有些技术转移模式是跟我们的研究领域和技术性质有关系的。比如NPO模式,是因为信息技术升级快,与市场关系紧密,需要后续的持续性支持。
在我看来,中科院一些高技术类研究所,适合借鉴发展分部模式。分部主要是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也能整合产学研每个方面。我们办分部,就是要推动产学研结合,对地方经济起到辐射带动作用。